火热的“互联网+”概念正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入侵传统行业,似乎互联网后面的这个+号,是无所不能的。从线上到线下,从线下到线上,各路资本疯狂的追逐,让这个模式看起来已经有些泡沫。
互联网强大的消灭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能力,是它之所以能改变传统行业最大的原因。但这个模式是否存在一个瓶颈,值得研究。在看到“以房养老”这个争议许久的项目终于落地后,我突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互联网能+到养老产业吗?它的+号能延伸到这个让全世界都头疼的问题上吗?
记得曾经在多个场合听金融行业的高管探讨养老产业,很多人认为,在这个不仅需要资本和人力投入,还特别需要人文关怀的产业,要想实现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还没有一个最优选择。一个保险业的高管曾说,他为了研究在中国创新养老服务,考察了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一个能引进来的模式。因为他发现,用商业的思维去推进养老,就是一个死结。
为什么会是一个死结?因为在发达经济体中,养老产业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商业化,相反,他们的养老业核心是靠社会化的方式进行。
所谓社会化的方式,就是基于非营利性的社会互助,包括社团、教会、互助会等等。而商业模式受制于资本的逐利性,要么是因为价格原因,要么是因为人文关怀不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而从中国自身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光靠政府官办养老,也是一条死路,根本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快速演变的需求。
互联网能够破除这种缺陷吗?目前还存有疑问,但我是乐观的。基于移动互联,租车已经开始向拼车方向演进,旅游住店已经开始向短租互助转化,买房卖房也逐渐向零佣金方向推进。大胆想象一下,如果互联网资本能够开发出一种新的模式,既可以用社会化互助的模式提供养老新选择,又可以基于超大规模的用户量,实现基于养老外延产业的盈利,岂不是一举两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虽然这是一种道德说教,但在技术改变世界的新时代,依靠移动互联降低的成本以及信用社会的重建,我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非没有可能。
开发慢物流、自取商城等个性服务
网络悄悄粘上养老
一边是子女们熟练地用着互联网,找吃的、找玩的、找用的;一边是爸妈们闲坐一旁,或不解其乐,或欲试不能。这是如今不少家庭内的情况。
老年人与互联网,真的“八竿子打不着”吗?传统养老服务能否借“互联网+”的东风,创造新商机,带给老年人实惠?日前在京召开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研讨会”上,专家与业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问 为何需要“互联网+”
老龄化呼唤市场发力,互联网可以撬动市场
记者: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大吗?该怎么分担?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鲍学全: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发展规模小,水平不够高,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二是相关政策法规的标准不够健全,相互衔接不够紧密,政策落实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三是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作用发挥,尚处于初步阶段。四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参与度低,投入相对不足。
中国的老龄化有其特点。首先是基数大,2014年底,60岁以上的老龄人有2.142亿,占总人口的15.5%。再者是增速快,根据专家预测,到2053年老龄人将达到4.7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35%。面对老龄化,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仍显得相对滞后。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并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
记者:社会养老服务为啥需要“互联网+”的助推?
唯创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振:许多的中国老人,不会上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做了一个上千人的调查,发现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不足3%。有人说老人舍不得买、脑子慢、看不清,但老人们回答得很可怜:就因为没人教。
老人用智能手机、用网络的比例如此之小,换个角度看,正说明市场的潜力是如此之大。
比如说,在买东西时,老年人很无助,挑选衣服、尿不湿、轮椅、旅游产品时,老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产品信息,很难决策。我们从这里发现商机,去年上线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网上商城。产品价格与效果公开透明,老人不满意时,我们给他们退款。老年人网购养老产品,成为了我们的一片“蓝海”。
现在国内许多老年人,既有消费能力又有闲。让这些老年人习惯智能手机、上网购物,并且利用互联网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不仅可以撬动养老市场,创造新商机,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二问 如何实现聚变效应
老人享受个性服务,企业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赚钱
记者:智能设备与网络服务,咋为老年人量身定做?
王振: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让老年人接受,那问题一定不是出在老年人身上,而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智能,还不够人性化。
我们推出了一款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智能手机。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对焦、按快门,我们就告诉老人,只要对准人,一微笑或一伸“剪刀手”,手机就自动拍照。
除了拍照,老年人还应该享受网购的乐趣。网购的一般操作,对老年人来说比较复杂。我们就给老年商城里的商品做了二维码,还给老人本身做了二维码。中国健康养老地产服务联盟官方微信jkyldc。老人的二维码跟支付卡绑定,还集成了老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要扫一扫商品的二维码与老人自己的二维码,再输入密码,订单就直接生成了,既不需要登录,也不需要找各种按钮。
记者:养老与互联网如何对接?老年人与企业能“双赢”吗?
王振:微信的运营模式,对我们很有启发。微信始终是免费的,那它怎么盈利的呢?它做的不是一个产业,是全产业链。链条的核心是社交,微信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入口。微信支付、发红包、打车、订票等延伸出来的链条,才是盈利的。这就打开了思路。
我们做养老“互联网+”,也往往不是直接从老年人身上赚钱。老人在我们这里买东西,一般会更便宜。比如我们跟肉企合作卖牛肉,每斤售价比连锁超市还要便宜5块钱。我们让老人们得到了实惠,也给肉企拓宽了销路。我们跟肉企签协议,老人们付的钱,要在我们的账号上放一个月。我们做的,其实是金融模式。
我们还有类似的模式。比如老人想买1瓶水,我们会向老人介绍:如果您想现在就拿到,这瓶水卖原价;如果您肯等1个月再拿,就能便宜1毛钱。老人们并不怕物流慢,只怕你不便宜。他们认为省下来的钱就是赚到的钱,他们愿意等。
再比如,快递在“最后一公里”的人工成本很高,我们就鼓励老年人到实体商城自取,这样就能把商品成本减少8%。老人的货到了,我们会给老人打电话说:如果您自己来提,我们可以送您3个鸡蛋。这样,老人一般都愿意自己来提,到了实体商城有时还会转一圈,买一些别的回去。通过上述这些模式,就实现了“双赢”。
三问 政府应该怎么扶持
企业要开思路、做精细,政府要退得出来、兜得住底
记者:要想做强“互联网+”养老,企业该怎么做?
全国老龄办巡视员阎青春:第一,要有开阔的发展思路。要真正使老年人能得到他们满意的各种服务,特别是在家门口得到服务,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第二,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要真正把市场的机制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的全过程。第三,要有优质的服务保障,服务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第四,要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把养老服务融入到网点中。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缪力:对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要在科学调研、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做精细化的分析。需求分析越精准,养老服务业的产品就会越有针对性,才会产生积极的效益,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要做好养老服务业产品,还要搞好顶层设计。一定要使所有参与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受益,包括投资者、经营者、传播者与服务对象。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赢。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互联网+”养老服务
记者:政府怎么为“互联网+”养老预留发展空间?
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陈谊:我认为政府在此方面核心的工作,就是放开养老服务产业。首先考虑由社会作为承担主体,这从养老机构的改革上可以体现出来。在北京市的400多家养老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已经占到了六成。在养老床位上面,社会力量投入的床位已经占到了七成。今后,社会力量的投入应该占到90%。政府能够退的,我们都退出;社会能够干的,都由社会来干。社会干不了,也不愿意干的,由我们政府兜底。
对于扶持社会企业,我们有一系列的配套扶持政策。例如,去年大力兴建的社区综合性照料中心,332个街乡照料中心完成覆盖后,要全部交由社会运营。“互联网+”养老企业,要深入我们的社区,落地生根,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未来的方向是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服务交由社会,政府更多是做政策资金的保障与服务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