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突飞猛进,无论商业还是社会正呈现着人人物物“大互联”的节奏,在未来,酒店业将会全面介入万物互联,“互联网+”正在酒店业中发酵……
3月底,阿里旅行正式发布“未来酒店“战略,基于用户分享、数据能力和营销,为酒店业打造 “一站式解决方案”,用创新手段推动酒店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打破长期OTA模式限制,破解行业痛点。
“未来酒店“的背后,是阿里系的“淘系3.5亿活跃用户、芝麻信用、支付宝、花呗、阿里云和石基”等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相关信息技术和资源的联合支撑。
对于酒店来讲,无论是代理佣金制还是垂直搜索式平台上的部分规则让许多酒店又爱又恨,更多得停留在导流层面,不过,对于帮助酒店与互联网化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
从产业角度观察,笔者认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客户流”所汇聚成的新四“数据流”是酒店行业所应普遍关注的焦点。
客观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转型升级,并非所有酒店都适合立即行动,而应该是深度思考现阶段自身所处的实际境遇。
若想借“互联网+”思维助力酒店O2O,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落地,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态开放才能更多容纳,而非停留于在过去经验,应该从企业一把手开始,秉持开放心态,多接触互联网新事物,鼓励创新,多多尝试,不怕小错,逐渐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数。
“互联网+”大潮下,对于酒店企业冲击,也不可避免得涉及到资金和耐心的考验,请不要妄想每一次的信息化建设或系统性优化能够马上让企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
酒店在综合实力尚不够强的时候,应适当地选择革新领域,从小处试起,在未明了前,不要贸然开展大行动,否则,难免落得个鸡飞蛋打,元气大伤。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互联网+”时代意味着行业性的大批淘汰和进化,并非所有的酒店行业人才能够快速调整思维方式,主动学习,跟得上行业的发展,因此,酒店企业应该多自省现有团队知识体系的组成和梯队构建情况。
现学现卖,未必万事万灵,作为酒店的高层管理者,除了积极触网之外,应该主动剥离“落后”,引入新鲜血液,革新团队,储备未来发展的人才资源,培养内生力量,忌讳临时抱佛脚。
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儿,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一系列的思维模式,酒店企业应该多接触一些互联网或电商方面的专家和团队,多碰撞智慧,在未成熟之前,切勿急于大批自建团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数据不能只是一个死工具,只有动态性的“活”数据才更有价值,打通数据,广泛地对接,实现互联,分享和流动,将会成为酒店企业调查分析、经营决策、营销方略等最基本同样珍贵的营运元素之一。
酒店应该从市场、客户、运营、经营、财务等等方面融会贯通,并主动与外界平台对接数据,从而,有效地掌握“四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
世上没有救世主,凡事最终还要靠自己,任何商业性平台都不是救世主或慈善家,为你治疗痛处、创造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反复付费的理由,否则,平台就缺乏了商业生存的基础。
阿里的“未来酒店”战略,帮助酒店直接接入阿里旅行平台,方便导流,与现有某些石基所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酒店对接,快速内化,相对高效,在举国推行“互联网+”环境下,赞一个,建议有条件的酒店可以尝试。
PS:世上没有灵丹妙药,无论你处于何种阶段,一定要“紧追新风”,但不必“盲目跟风”,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切为我所用。